【原文】
龙穴无尺寸之移,受气有耳腰之异,分金有转移之巧,气线无毫发之差。
【原注】
此二段乃以挨生弃死,存真去伪,凝承贯棺,荫骨一线之气为刖段言穴之凝结,或以正穴而为窝钳乳突,或以怪形而为骑形剪火、开孤截荡或以正落而为本山本气,或以伪落而为斩关借寓,要皆有不可移易之穴场也岂可尺寸移哉!乃受气则不然,或于行龙出脉有顺有逆,有橫有直,有隔宫有隔数宫,其受气或耳或腰,内接气愤外接堂气,甚不可拘泥也。先贤以人力而敌天工,全在于此,若谓星卦用事,并其生成之穴法而移之,则谬矣。气线以人手来气处为主,如艮龙入首,戊寅为正气,且戊寅为土,亦为本气所谓坐下自旺,无待补助矣。若或丙寅七艮之气,则属火,反生艮土为泄乃失之弱,宜用分金生养。穴如作甲山庚向,宜用庚寅分金,以庚寅之木可生丙寅之火,为生旺也。盖二十四字为怙恃,六十龙为胎息,凡胎息以生母为泄,故丙寅之气坐艮中为弱也。此于坐线之分金可以转移而无定格,若气线不可有差者,以在来气入首之处生定,此气不可改移,及至穴中挂线,乘气如稍侵癸丑则居三丑之地,便非艮矣,岂可毫发差哉?故凡气线既定乃挂坐线,坐线既定,又当挂杂气线。如艮龙入首有三分寅气,便当挂寅气线,若作甲山庚向则挂甲庚坐线。至于气线坐线交界之所,便为右耳乘气之所,又当于交界受气处看寅气何如。如有寅气冲入,便当趋避。脉路来急当退下一分以避寅气;脉路来缓,当进上一分以避寅气。则艮之真气乃贯棺而无同化矣。此则至精至微,不可毫发差者也。乘气之吃紧处在此。
【白话提纲】
龙脉落穴的位置不能有涓滴的差错,气愤聚集的地方则会有内外的差异。分辨各种方位则必要运用转变的方法,但是所确定的气愤界限则不能有毫发的差错。
这两句话说的是靠近气愤,去伪存真,凝结气愤以贯通棺木,庇荫尸骨这条线的方法。前一句是说葬穴气愤的凝聚,或者呈现为窝钳乳突等确定的外形,或者骑形剪火、开孤截荡的奇异形态,或者作为山间的气愤从正面落下,或者是借助他山而经过关隘而落下。这些地方都有不能改变的葬穴方位。但是收纳气愤就不同了,龙脉运行有顺逆、纵橫的区别,有相隔一宫的,也有相隔几个宫位的这个方位或在山间或在山腰,內部蕴藏气愤,外部与堂气相接,不能拘泥于一种体例。古人费尽心机来改造山形,目的就在于此,假如行使星卦来判断,并根据星气的情况来改变葬穴的设置,则会产生错误。气愤的界限是根据气愤到来的地例如艮方到来的龙脉,戊寅方位则为真正的气愤所在,戊寅属土,是本应生发气愤,在这里设置葬穴就会生旺,不必要进行改变。假如是丙寅为正气,则属火,反而生艮土戍为灰心,将会气愤薄弱。葬穴假如位于甲方位,朝向庚方,则应当在庚寅方位分界,庚寅属木,可以生出丙寅的火,利于生旺。二十四山作为怙恃方位,六十个龙位为胎息方位,胎息假如可以生出怙恃,则能够泄出气愤,所以从丙寅方向而来的气愤,到达艮方力量就会削弱,所以坐山之间的界限可以发生转变而没有肯定的格局。假如气愤的界限不能变动,那么气愤在到来的地方就确定了,而不能更改。在葬穴中心划分界限,气愤假如超过了癸丑所在的地方,位于三丑的方位,也就不是艮位了,所以决不能有涓滴误差。在气愤界限确定之后则应当确定坐山的界限,坐山界限确定,则应当对杂气的界限进行划分。例如艮方来的龙脉,头部带有一部分寅方而来的气愤,就应当从寅方确定界限,假如山位于甲方位而朝向庚方,则应当在甲庚方向进行划界。对于气愤的界限和坐山界限相交的地方,右侧便是气愤聚集的地方,就应当在气愤聚集的地方,考察寅方的气愤情况。假如有寅方气愤进入,则应当逃避开。假如龙脉急促,则应当向后退一步来逃避;龙脉缓和,则向前进一步。如此,则艮方的气愤就会贯通棺木而不会同化不纯了。这是精粹渺小之处,不能有差错,凭靠气愤的关键也就在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