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势来形止,是谓全气。全气之地,当葬其止。
【原注】
原其远势之来,察其近形之止,形势既顺,则山水翕合,是为全气之地又当求其止处而葬之,斯尽善矣。止之一字最谓紧,世之葬者,不乏全气之地但于止处则有昧焉耳。夫千里来龙,五尺入手,才差一指,尽废前功。纵奇峰耸拔,秀水之玄,皆不为我用矣。若得其传,知其止,则如数二三、辨诟谇人或见其莽然,可左可右,可移可易,而不知中心自有肯定不易之法、尺寸不可迁改者。《掼》云:立穴若还裁不正,纵饶吉地也枉然,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愆。
【白话提纲】
在山势行来而山形制止之处,便是悉数气愤所聚集的地方。气愤悉数都聚集在这里,便要将安葬之地选在聚止之处。
要探讨气愤是从较远的地势运行而来的,还要对它制止的位置进行考察地形和山势都沿着一个方向,那么山和水之间也会互相和谐同等,如此则形成了一个气愤聚集的地带。然后将这一气愤的聚集地作为葬穴的所在,如许就会更好。在这其中,“止”字最为关键,一样平常人在选择葬地的时候,并不是找不到悉数气愤所在的位置,而是不能够对“止”有深入的理解。龙脉自千里之外而来,已经有了九成的把握,假如出现一指的失误,便会前功尽弃。即使是有奇山异石高耸其间,微妙且美丽的流水经过其中,也都不会为我所用。假如得知气愤的传播方向,并且知晓气愤的聚集地点,则在选择墓穴之时,就如同数数和分辨黑色和白色一样简单了。许多人只是看到它的广袤,以为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,可以移动也可以转变,并不知道在这其中还有许多固定不变的法则,和渺小却不能改变的地方。《掼》书中说:选择地穴的时候,假如周围环境选择得舛错,那么就算处于吉地之中,也是枉然的。葬地的高低和深浅,也是必要细致的,要避免由于设置错误而将福德变为磨难。